close
微小病毒感染,主要經呼吸道傳播。
孕婦急性感染時可傳播給胎兒,
小兒容易受感染,
5~10 歲為感染高峰時期。
年均可發病,
但多見於晚冬和早春。
人類微小病毒感染是近20 多年
逐漸認識的一組疾病。
臨床表現可有的一般感染症狀,
以及有特殊表現的傳染性紅斑、
血管性紫斑、關節炎、四肢刺痛感,
孕婦感染後可引起子宮內感染,
導致胎兒貧血, 水腫和死亡,
對已患溶血性貧血的患者可再生性不良性貧血危的現象。
人類微小病毒感染大部分會自然痊癒,預後良好,
但免疫缺損者則可呈慢性病程,
近年來有數起因暴發型心肌炎、
猛暴性肝炎等而死亡的報道。
微小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DNA 病毒,
早已知道微小病毒可在
小的哺乳動物中引起疾病。
1975 年Cossart 首先在捐血者
血中發現了直徑為20~25nm 的圓形病毒顆粒,
經形態、生化和遺傳特點分析屬于微小病毒,
命名為人類微小病毒B19。
不久在2 名發熱士兵血中找到這種病毒,
開始明確本病毒對人的致病性。
本病毒具有裸露的核殼,
內含單股DNA,其大小為
5.45kb,有自主復制能力。
1981 年從患鐮狀細胞貧血出現
危象的患兒血中檢出了B19 抗原,
其後幾年先後從加拿大、
日本、英國、瑞典及美國等地的再障危象、
傳染性紅斑、紫斑等患者血中檢出B19 抗原,
初步認為B19 與這些疾病有關。
在流行中可有20%無症狀,
潛伏期1~2 周。
患者出現咽喉疼痛、
咳嗽、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狀,
伴有全身不適、肌肉疼痛、
等全身症狀,
有的患者僅持續2~3 天即好。此外,
本病毒可引起以下幾種臨床表現:
1紅血球造血不良:
本病為HPV-B19 感染已有溶血性貧血
的患者發生的疾病,
多見於兒童。患者先有發燒、全身不適、
倦怠、肌痛、頭痛輕咳等症狀,
2~3 天後,網狀紅血球數
開始減少,血紅蛋白下降
,部分患者白血球及血小板亦有輕度減少。
血紅蛋白可減少20~50g/L,
致使患者貧血癥狀更加明顯:
心悸、蒼白、無力,嚴重者需輸血。
2. 血管性紫斑(vascular purpura):
患者有小兒,也有成人。
首先出現發熱、咽痛、流涕等,48h 后出現皮疹,
其特征為血管性紫斑。
先出現於四肢,接著出現在軀幹、頸部
甚至面部。紫斑持續數日即消退,
同時可伴有白細胞和
血小板減少。部分患者伴有腹痛或關節痛。
病理切片檢查為壞死性性血管炎。
3. 傳染性紅斑(erythema infectiosum):
本病亦稱第五病。
小兒患傳染性紅斑的臨床表現,先有發熱、
全身不適、咽痛、
流鼻涕等癥狀。2~3 天後出現皮疹,
一開始在臉部,很快融合
成片狀伴有輕度水腫,形成“巴掌臉”特殊表現。
皮疹很快擴展到軀幹及四肢。
先為斑丘疹,接著中間先褪色形成網狀或花邊樣。
皮疹可因日曬、運動、洗澡而加重,
伴有瘙癢感。持續2~4 天
皮疹消退,留有色素沉著可于數日後消退,
全病程為5~9 天。
成人感染HPV-B19 亦有少數表現為傳染性紅斑者,
但很少出現“巴掌臉”,皮疹亦較少。
但在病後數日至數周,80%的人出現關節痛。
4. 肢端瘀斑症候群 (acropetechial syndrome):
臨床表現多先有或同時出現輕中度發熱、
全身不適、關節痛、肌痛、食欲欠佳
等全身癥狀,手背和足背出現瘀點瘀斑性皮疹,
很快向掌面發展,
可融合成片。手腕和髁部有明顯的界線。
同時可出現口唇水腫、
口周糜爛、口周及下頦部亦出現皮疹,
咽部腭部可有黏膜瘀點,
組成類似手足口病的症狀。
疾病多于1~2 周恢復。患者血清中
首先出現B19 IgM抗體,IgG 抗體出現稍晚。
皮疹病理學檢查可見真皮血管周圍有浸潤,
有紅細胞外滲。患者多為青少年。
5.雷諾氏症(Rayhaud’s pnenomenon):手指、足趾變白、
冰冷,接著變紫色。
6.關節病變 :成人較多,且女性多見。
多表現為突發性四肢關節對稱性疼痛,
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關節滑囊腫脹。
最常見的有部位手、腕、踝、膝關節,還可影響肘、肩、
頸椎、腰椎等處。多數可於2 周左右好轉
7.肢端麻木、刺痛癥 癥狀明顯者肌力減弱,末梢神經受損。
8.子.宮內感染 孕婦感染微小病毒 後會傳播給胎兒,
容易引起流產和死胎。
所以微小病毒臨床症狀類似全身性紅斑性狼瘡,
但較少心臟及腎臟的侵犯, 且一般來說罹患
微小病毒其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診斷標準小於4點,
可以此作為臨床的區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