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冷凝球蛋白是人類血液中的一群免疫球蛋白,



首次發現於多發性骨髓瘤病人的血清中,



通常於室溫或低溫下沈澱,



於體溫或高溫下會再溶解。



冷凝球蛋白的分類乃根據



冷凝球蛋白是否單株




免疫球蛋白及是否有具有類風濕因子活性而分為三型



第一型是由單株免疫球蛋白所組成


並不具有類風濕因子活性,


通常發生於multiple myeloma、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 ,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及淋巴瘤病人。


通常第一型冷凝球蛋白不容易活化補體,


所以第一型冷凝球蛋白一般都無症狀,



直到冷凝球蛋白的濃度過高



而引起血液粘性過大。



第二型和第三型冷凝球蛋白都有類風濕因子活性,



都是混合型免疫球蛋白,



在第二型是單株免疫球蛋白的類風濕因子。



第三型是多株免疫球蛋白的類風濕因子



第二型會合併淋巴細胞腫瘤,



第二型和第三型都會合併



結締組織疾病及慢性感染。



第二型和第三型若續發於其他疾病如感染,



自體免疫稱為續發性冷凝球蛋白症,



若潛在疾病則稱之為原發性冷凝球蛋白症。



第二型和第三型冷凝球蛋白血常合倂血管炎,



最常見的症狀為下肢紫斑,


腎絲球發炎及周邊神經病變。



據統計,大部分第二型和第三型


冷凝球蛋白血症



常合併C型肝炎,



在這些病患常可見C型肝炎抗體及


C型肝炎RNA。



由於冷凝球蛋白有遇冷(低於37℃)



會沈澱之特性,故在收集



血清前之所有步驟及器具皆必須保溫,


維持在37℃,



以避免冷凝球蛋白會隨血塊離心而流失,



一旦分離出血清後即儘快置於4℃



冰箱中觀察7~14天。



有白色沈澱者產生則必須將試管



置於37℃水箱回溫,


若能回溶於血清中才是真正的冷凝球蛋白。



冷凝球蛋白之定量有數種方法,


(一)在4℃離心後計算Cryocrit


即沈澱量與血清量之百分比。


(二)計算沈澱前與沈殿後之

血清蛋白質濃度差。



(三)離心後將上清液去除,



以酸液清洗冷凝球蛋白後以OD280


計算蛋白質濃度。



至於冷凝球蛋白之分型則以免疫固定法



(Immunofixation)或免疫擴散法



(Immunodiffusion)來測得冷凝球蛋白成份。



冷凝球蛋白血症可造成關節炎、血管炎、



腎絲球炎等組織發炎現象,



也會激發其它的免疫反應,




其中主要是免疫複合體及白血球介質



(interleukin)產生,


免疫複合體會引起補體的活化,




吞噬性白血球的吞噬作用,



釋出發炎介質及酵素,


造成臨床上各種病變。




臨床上第一型cryoglobulinemia 相當少見,




續發性冷凝球蛋白症則因臨床症狀明顯,




有經驗之專科醫師應能輕易診斷。



C型肝炎為台灣最常見原發性


冷凝球蛋白症的疾病,



C型肝炎病患之中



約70%有臨床上或實驗室檢查方面


的免疫異常現象,



感染後約有五成

會出現冷凝球蛋白血症,



病患可能在HCV感染後七至十五年




出現臨床症狀包括常見之雷諾氏現象



(Raynaud's phenomenon)、紫斑等



C型肝炎。研究顯示,




C型肝炎亦可以直接侵入人體的關節滑膜細胞及



滑膜液,由HCV引發的關節炎,




常以游走性、漸增性關節炎表現最多,



但急性、亞急性、慢性關節炎侵犯單一C型肝炎、



寡關節或多發性關節炎皆可能發生,



由於C型肝炎感染後常呈不等比例之陽性類風濕


抗體及抗核抗體出現,


臨床上若忽略C型肝炎感染病史,



常易誤診為「覆發性風濕症」、



「非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或



「未分類型結締組織疾病」等



非糜爛性關節病變;其他如



慢性增殖腎絲球炎、末梢神經病變、


修格連症候群、間質性肺纖維化、多發性肌炎、




自體免疫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以及


自體免疫性肝炎都為




C型肝炎引發之原發性冷凝球蛋白症


較常見的臨床表現。
 



在治療方面,



輕微的皮膚或關節症狀可以



非類固醇性抗發炎用藥來控制,



但體內器官若受影響(如引發腎絲球腎炎等)


則需以類固醇、



免疫抑制劑甚或血漿置換術等治療;



此外以干擾素治療C型肝炎引起




之冷凝球蛋白血症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英州醫師 的頭像
    陳英州醫師

    陳英州(陳璿達)醫師

    陳英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