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曾有病患因為急性肝性衰竭,


被診斷為鉤端螺旋體病

但再經免疫風濕科醫師會診後,


證實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

才挽回一命

什麼是鉤端螺旋體病,


讓我們複習一下吧!



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


是一種經動物傳播之螺旋體菌疾病,

由於其病原體呈細桿螺旋狀且兩端呈鉤,


故稱鉤端螺旋體。此感染症

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所以台灣南部當然也不例外。


在世界各地,

不論鄉村或城市,


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


除了極地之外,皆有

鉤端螺旋體病發生。


1997和1998年在印度、新加坡、泰國

和哈薩克也曾引發流行。


台灣自2000~2007年共有338例;

全臺均有分佈,


尤其北部及高屏區各佔26%(88例)及22%(74例)。

由於此類細菌不易由常規的血液培養檢驗出來,


所以以往確定病例相當少,


因此大眾對此疾病亦非常陌生。


但隨著疾病管制局對於

疾病通報的定義及檢驗室之建立,


臨床上診斷確定的病例也逐日累積。

鉤端螺旋體病是人畜共通疾病,


自然宿主相當多,其主要傳染源包括豬

、鼠、牛、貓、狗、羊及其他囓齒類


。動物在感染鉤端螺旋體後可能

不發病,卻會造成腎臟慢性感染,


並經由尿液大量排菌,再經由破損

的皮膚或黏膜侵入人體而發病,


另外被帶菌的尿所污染的土壤或水亦具有感染力,


而野外活動中較難以避開和土壤及水的接觸,


尤其是在水災氾濫,


將豬糞尿液排泄物直接被洪水沖入河川,


甚至侵入飲用自來水源供應系統中,


因此赤足涉水或防洪的工作人員的皮膚不幸被

刺傷,皆有可能感染鉤端螺旋體。


因此病患的職業如為農夫、礦工、

畜牧業或屠宰場工作者;


或進行野外休閒活動,如在野外游泳、

露營,皆為高危險群。



「鉤端螺旋體」感染的潛伏期


約二至二十天(通常為十天)左右,

患者在早期常呈現突發性的高燒


、畏寒、頭痛、眼結膜充血、

筋骨痠痛(尤其是小腿最感劇痛及壓痛),


並伴隨著胃腸道症狀,

包括食慾不振、噁心及嘔吐,


此外亦可能出現淋巴腺腫大。有些

個案在早期會出現類似感冒或傷風的症狀。


在臨床上,


幸運的患者在一個星期左右


其體溫會逐漸下降,


但少數個案則可能在

高燒後逐漸出現劇烈頭痛、


強迫性嘔吐及頸項僵硬等腦膜炎的表徵;


此外,亦有少數嚴重個案


在持續高燒三至七天左右,

出現黃疸、皮下出血、鼻出血、


血便及肝脾腫大,


最後演變成肝衰竭。


嚴重患者的致死率約為五至十五%,


是一個不可輕忽的疾病。


由於病患之初期表現常見於多種感染症,


如登革熱、恙蟲病、流行性感冒,


所以很不容易由臨床症狀做診斷,因此患者的

詳細病史(如旅遊史或職業)及醫師的警覺性,


方能提供快速且正確檢驗及救治。


鉤端螺旋體病的治療需仰賴抗生素如青黴素

(penicillin G) 、紅黴素(erythromycin)


或四環黴素(doxycycline)等。



那麼如何預防呢?


(1)民眾須避免在遭受污染的水中游泳、

涉水及野外活動,接觸動物後應立即洗手,


(2)經常暴露於病原環境之工作者,


如獸醫、屠宰場工人、


畜牧業者等應穿戴手套、長靴和圍裙,


(3)妥善處理家畜及寵物之排泄物,

避免環境受到汙染,


(4) 滅鼠,尤其是農村,保持居家環境清潔,


(5)對畜養之動物施打預防性疫苗,


才能避免得到這個可能會造成腎衰竭


、黃疸、乃至於致死的疾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英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