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曾有病患因為急性肝性衰竭,


被診斷為鉤端螺旋體病

但再經免疫風濕科醫師會診後,


證實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

才挽回一命

什麼是鉤端螺旋體病,


讓我們複習一下吧!



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


是一種經動物傳播之螺旋體菌疾病,

由於其病原體呈細桿螺旋狀且兩端呈鉤,


故稱鉤端螺旋體。此感染症

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所以台灣南部當然也不例外。


在世界各地,

不論鄉村或城市,


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


除了極地之外,皆有

鉤端螺旋體病發生。


1997和1998年在印度、新加坡、泰國

和哈薩克也曾引發流行。


台灣自2000~2007年共有338例;

全臺均有分佈,


尤其北部及高屏區各佔26%(88例)及22%(74例)。

由於此類細菌不易由常規的血液培養檢驗出來,


所以以往確定病例相當少,


因此大眾對此疾病亦非常陌生。


但隨著疾病管制局對於

疾病通報的定義及檢驗室之建立,


臨床上診斷確定的病例也逐日累積。

鉤端螺旋體病是人畜共通疾病,


自然宿主相當多,其主要傳染源包括豬

、鼠、牛、貓、狗、羊及其他囓齒類


。動物在感染鉤端螺旋體後可能

不發病,卻會造成腎臟慢性感染,


並經由尿液大量排菌,再經由破損

的皮膚或黏膜侵入人體而發病,


另外被帶菌的尿所污染的土壤或水亦具有感染力,


而野外活動中較難以避開和土壤及水的接觸,


尤其是在水災氾濫,


將豬糞尿液排泄物直接被洪水沖入河川,


甚至侵入飲用自來水源供應系統中,


因此赤足涉水或防洪的工作人員的皮膚不幸被

刺傷,皆有可能感染鉤端螺旋體。


因此病患的職業如為農夫、礦工、

畜牧業或屠宰場工作者;


或進行野外休閒活動,如在野外游泳、

露營,皆為高危險群。



「鉤端螺旋體」感染的潛伏期


約二至二十天(通常為十天)左右,

患者在早期常呈現突發性的高燒


、畏寒、頭痛、眼結膜充血、

筋骨痠痛(尤其是小腿最感劇痛及壓痛),


並伴隨著胃腸道症狀,

包括食慾不振、噁心及嘔吐,


此外亦可能出現淋巴腺腫大。有些

個案在早期會出現類似感冒或傷風的症狀。


在臨床上,


幸運的患者在一個星期左右


其體溫會逐漸下降,


但少數個案則可能在

高燒後逐漸出現劇烈頭痛、


強迫性嘔吐及頸項僵硬等腦膜炎的表徵;


此外,亦有少數嚴重個案


在持續高燒三至七天左右,

出現黃疸、皮下出血、鼻出血、


血便及肝脾腫大,


最後演變成肝衰竭。


嚴重患者的致死率約為五至十五%,


是一個不可輕忽的疾病。


由於病患之初期表現常見於多種感染症,


如登革熱、恙蟲病、流行性感冒,


所以很不容易由臨床症狀做診斷,因此患者的

詳細病史(如旅遊史或職業)及醫師的警覺性,


方能提供快速且正確檢驗及救治。


鉤端螺旋體病的治療需仰賴抗生素如青黴素

(penicillin G) 、紅黴素(erythromycin)


或四環黴素(doxycycline)等。



那麼如何預防呢?


(1)民眾須避免在遭受污染的水中游泳、

涉水及野外活動,接觸動物後應立即洗手,


(2)經常暴露於病原環境之工作者,


如獸醫、屠宰場工人、


畜牧業者等應穿戴手套、長靴和圍裙,


(3)妥善處理家畜及寵物之排泄物,

避免環境受到汙染,


(4) 滅鼠,尤其是農村,保持居家環境清潔,


(5)對畜養之動物施打預防性疫苗,


才能避免得到這個可能會造成腎衰竭


、黃疸、乃至於致死的疾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英州醫師 的頭像
    陳英州醫師

    陳英州(陳璿達)醫師

    陳英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