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分院風濕過敏免疫科 陳英州 醫師




類風濕關節炎是常見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它是一種好發於小關節炎的多發性關節炎。




臨床上最早的表現是在周邊,



尤其是手部出現對稱性發炎腫脹疼痛;



大部份是緩慢發作,開始時可能只影響數個小關節,



最常見的是雙手及兩腳的數個小關節對稱性疼痛,



活動靈活度下降,




晨間僵硬、疲倦等;部分病人會出現不對稱性關節腫脹,




有些病人只侵犯一側的膝關節,



接著再侵犯到其他關節。




類風濕關節炎的盛行率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



類風濕關節炎在國外成人之盛行率為1%,



在台灣之盛行率約為0.4%。男女比率約為1:3。



主要發病年齡在25~45歲間,



其中,以中年婦女最容易發病。




這個疾病若只侵犯到關節,通常不會致命,




但關節腫痛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某些病人可能形成攣縮,



造成關節變形而影響活動功能。



因此,其對身體、心理和家庭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的慢性疾病。



所以早期診斷,評估發炎和治療成效及追蹤併發症相當重要。



傳統上評估類風濕關節炎是以臨床症狀,



配合生化指標如紅血球沈降係數,



C反應蛋白來追蹤。新的檢驗技術如核磁共振,



高解析度超音波,可以改善監視的品質。



X光通常是一個落後性指標,



無法提早評估發炎及其預後。




 
超音波評估品質好



目前最廣為接受的為以關節超音波來評估發炎狀況。



超音波提供快速、方便、價廉的診斷評估,



可早期偵測關節侵蝕及關節液的增加,



並可早期測出關節軟骨的水腫。

 


以膝關節之檢查為例,一般而言,



以5-10MHz 來檢測關節,



先讓病患平躺,膝彎曲30度以測臏骨上的滑囊,



探頭和臏骨呈直向排列,位於臏骨上方,探頭的最下緣,



接觸到臏骨的上頭,有兩種影像必須評估:

 

(1)緊壓探頭,以測量關節膜厚度。

 

(2)輕壓探頭,以測關節積水。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理變化,



就是產生關節翳和慢性關節膜的發炎,



刺激T細胞及B細胞和相關免疫反應,



伴隨關節組織的增生,及關節翳的產生。



胞漿細胞引起蝕骨細胞的活化,



伴隨關節翳對骨頭的侵蝕及軟骨的破壞。



血管增生是類風濕關節炎早期的變化,




在動物試驗顯示



類風濕關節炎的骨頭侵蝕多因關節翳之血管增生,



因此,偵測血流狀況在臨床評估相當重要。

 

以都卜勒超音波,就可偵測關節膜之血流狀況,


以超音波能量圖及頻譜超音波,可測量發炎的程度,




其中,阻抗指數有偵測血流程度的價值,





阻抗指數越低,則發炎程度越嚴重,



阻抗指數越高,發炎程度越輕

 

類風濕關節炎的超音波變化



 
綜合言之,類風濕關節炎的超音波變化如下:

 
(1)關節積水:關節積水超過1ml就可以超音波偵測出來。

 
(2)關節膜:變厚表示發炎程度的嚴重性。

 
(3)關節翳:為絨毛狀的增生且與關節相連。

 
(4)黏液囊炎。

 

(5)關節囊腫:如貝氏囊腫等。

 
(6)類風濕結節:位於鷹嘴突及尺骨近側,




手指外側、臀部及阿契里斯跟腱處,為低迴音,均勻之腫塊。

 

(7)類澱粉變化:可見旋轉肌及肱二頭肌變厚,



關節腫塊,低迴音軟組織腫塊等。

 

(8)關節侵蝕。

 
超音波導引抽吸術

 

超音波導引抽吸術:類風濕關節炎常有雜質沈積阻斷抽吸。




以超音波可更精確定位,避免傷及重要結構。

 

近年來,由於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及免疫學的進步,



新的治療藥物可以更進一步



改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症狀及預後,


超音波在治療的評估方面



可提供更精確的治療評估及預後分析,



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更是一大福音。



陳英州醫師衛教園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英州醫師 的頭像
    陳英州醫師

    陳英州(陳璿達)醫師

    陳英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