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石的治療

【陳英州/高雄長庚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

隨著時代進步、飲食習慣改變,痛風發生率也逐漸增加,其中最令人困擾的,就是慢性痛風石痛風。

痛風臨床症狀分為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間歇期、慢性痛風石痛風等四個時期。

台灣痛風盛行率及痛風石患者逐年增加,高尿酸血症盛行率約為17.3 %,在原住民族群,高尿酸血症盛行率更高達50%。近年來,平地人慢性痛風石痛風比率,也逐年升高。

慢性痛風石痛風的特點為,包括關節在內的結締組織中有尿酸鹽沉積。尿酸鹽沉積會引起慢性異物樣反應,其周圍被上皮細胞、巨嗜細胞等包圍,受噬中性白血球浸潤形成異物結節。一開始痛風結節質地柔軟,隨著纖維增生越來越硬。

在關節附近的表皮,易破裂有白色糊狀物排出,可查見尿酸鹽結晶。這種結節引起慢性炎症反應,造成組織斷裂和纖維變性。組織破壞以骨和軟骨最明顯,最後引起骨折、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等後遺症。

痛風石主要分布在手腳、耳輪、手肘、膝等處,和局部組織的溫度、酸鹼值及關節受損程度有關。脊椎也可能受到侵犯,其症狀類似椎間盤突出或腫瘤壓迫。

慢性痛風石痛風為非對稱、多發性分佈,若年輕時就有痛風,通常症狀非常嚴重;若老年時發作,通常是有合併使用利尿劑,腎機能異常及結節退化性關節炎。

痛風石的沉積和痛風時間有關,從第一次痛風發作到產生痛風石的時間,342年不等,平均為11年。痛風石的產生也和尿酸程度有關,若尿酸濃度在9.2以下,很少會產生痛風石;尿酸濃度介1011間會產生輕、中度的痛風石;若在11以上則會產生較嚴重的痛風石。據統計,痛風若不治療,10年後約有一半會產生痛風石,20年後有70%會有痛風石,其中24%為嚴重的痛風石痛風。

慢性痛風的飲食禁忌,包括:

一、 豆類及其他製品:如黃豆。

二、 肉類:雞肝、雞腸、雞脾、鴨肝、豬肝、豬小腸、牛肝。

三、 海產類:加臘魚、白鯧魚、虱目魚、鰱魚、吳郭魚、皮刀魚、四破魚、白帶魚、烏魚、鯊魚、海鰻、沙丁魚、小管、草蝦、牡蠣、蛤蜊、蚌蛤、干貝、小魚干、扁魚干、烏魚皮、白帶魚皮、魩仔魚。

四、 蔬菜類:紫菜、曬乾香菇。

五、 其他:酵母粉、各種酒類(尤其啤酒)。

2004/05/07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英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