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痛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雄院區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 陳英州醫師
痛風在台灣曾經被認為是極少見的疾病
,
陳英州醫師衛教園地
大家對這種病症的陌生程度,
可以從中年以上的醫師在學生時代幾乎未上過痛風的課來形容。
台灣第一例痛風是在1915年由台灣醫學會提報,
第二例於1920年由日本人津田所報導,
總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台灣共有8例報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由於經濟水準的提高,
痛風患者也急速增加。
根據統計,
1960年代痛風只佔風濕科門診人數5%左右,
到了1980年代已提高至15.6%。
高雄長庚去年統計,
痛風更已佔風濕科門診人數的23%。
而根據流行病的研究,
在台灣至少有40萬的痛風患者,
所以必須特別的重視在一些社區的調查,
在某些區域,
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約27%,
其中痛風流行率為3.2%。
而在原住民的調查中,
高尿酸血症更高達49%,
而痛風盛行率為14.9%,
遠高於平均人口的0.30.9%,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和酗酒有關,
使得我們不得不正視此一社會問題。
在台灣很多人以高尿酸血症的有無來判別是否為痛風,
因此像一些退化性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以及許多的風濕症,
由於其症狀類似痛風,
且有高尿酸血症,
因而誤診為痛風,
接受沒有必要的檢查及治療,
浪費社會資源,
甚至因而延誤病情。
而遇到真正的痛風病患,
又因錯誤的處置反而增加其併發症。
這種現象,
常見於基層醫療院所,
甚至大醫院也常發生。
總而言之,
痛風與高尿酸血症,是一個日益嚴重的文明病,
也是風濕病學界一個很重大的挑戰及責任,
在未來其防治首重專業、
正確的診斷、
及適當的處置,
以降低其流行率,
減少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