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分院風濕過敏免疫科 陳英州 醫師



 類風濕關節炎是常見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它是一種好發於小關節炎的多發性關節炎。



臨床上最早的表現是在周邊,尤其是手部



出現對稱性發炎腫脹疼痛;大部份是緩慢

發作,開始時可能只影響數個小關節,最

常見的是雙手及兩腳的數個小關節對稱性

疼痛,活動靈活度下降,晨間僵硬、疲倦

等;部分病人會出現不對稱性關節腫脹,

有些病人只侵犯一側的膝關節,接著再侵

犯到其他關節。

類風濕關節炎的盛行率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類風濕關節炎在國

外成人之盛行率為1%,在台灣之盛行率約

為0.4%。男女比率約為1:3。主要發病

年齡在25~45歲間,其中,以中年婦女

最容易發病。 這個疾病若只侵犯到關節

,通常不會致命,但關節腫痛會造成生

活上的不便,某些病人可能形成攣

縮,造成關節變形而影響活動功能。

因此,其對身體、心理和家庭的影響

,遠遠超過其他的慢性疾病。



 所以早期診斷,評估發炎和治療成效

及追蹤併發症相當重要。傳統上評估

類風濕關節炎是以臨床症狀,配合生化

指標如紅血球沈降係數,C反應蛋白

來追蹤。新的檢驗技術如核磁共振,

高解析度超音波,可以改善監視的品質。

X光通常是一個落後性指標,無法提早



評估發炎及其預後。

 超音波評估品質好



目前最廣為接受的為以關節超音波來評估

發炎狀況。超音波提供快速、方便、價廉

的診斷評估,可早期偵測關節侵蝕及

關節液的增加,並可早期測出關節

軟骨的水腫。

 以膝關節之檢查為例,一般而言,以

5-10MHz 來檢測關節,先讓病患平躺,

膝彎曲30度以測臏骨上的滑囊,探頭和

臏骨呈直向排列,位於臏骨上方,探頭的

最下緣,接觸到臏骨的上頭,有兩種影像

必須評估:

 (1)緊壓探頭,以測量關節膜厚度。

 (2)輕壓探頭,以測關節積水。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理變化,就是產生

關節翳和慢性關節膜的發炎,刺激T細胞

及B細胞和相關免疫反應,伴隨關節組織

的增生,及關節翳的產生。胞漿細胞引起

蝕骨細胞的活化,伴隨關節翳對骨頭的

侵蝕及軟骨的破壞。血管增生是類風濕

關節炎早期的變化,在動物試驗顯示類

風濕關節炎的骨頭侵蝕多因關節翳之血

管增生,因此,偵測血流狀況在臨床

評估相當重要。

 以都卜勒超音波,就可偵測關節膜之

血流狀況,以超音波能量圖及頻譜超音

波,可測量發炎的程度,其中,阻抗指

數有偵測血流程度的價值,阻抗指數越

低,則發炎程度越嚴重,阻抗指數越高

,發炎程度越輕

 類風濕關節炎的超音波變化

 綜合言之,類風濕關節炎的超音波變化如下:

(1)關節積水:關節積水超過1ml就可以超音

波偵測出來。

(2)關節膜:變厚表示發炎程度的嚴重性。

(3)關節翳:為絨毛狀的增生且與關節相連。

 (4)黏液囊炎。

 (5)關節囊腫:如貝氏囊腫等。

 (6)類風濕結節:位於鷹嘴突及尺骨近側,

手指外側、臀部及阿契里斯跟腱處,

為低迴音,均勻之腫塊。

 (7)類澱粉變化:可見旋轉肌及肱二頭

肌變厚,關節腫塊,低迴音軟組織腫塊等。

 (8)關節侵蝕。

 超音波導引抽吸術

 超音波導引抽吸術:類風濕關節炎常有

雜質沈積阻斷抽吸。以超音波可更精確定

位,避免傷及重要結構。

 近年來,由於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及免疫學

的進步,新的治療藥物可以更進一步改善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症狀及預後,超音波

在治療的評估方面可提供更精確的治療評

估及預後分析,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更是

一大福音。

陳英州醫師衛教園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英州醫師 的頭像
    陳英州醫師

    陳英州(陳璿達)醫師

    陳英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